银川:建设和美乡村 打造美好家园

来源:银川新闻网   2023-06-08 12:00:3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银川市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人才战略为依托,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新模板。

做强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6月,灵武市崇兴镇杜木桥村的辣椒苗争相冒尖。可别小瞧这些暂时还稚嫩的小苗,它们可是杜木桥村村民们捧在手心里的“宝”。


(相关资料图)

“我们每天种植辣椒的人需要60~70人,每天一个人的人工工资是140块钱。”杜木桥村党支部书记吴生智告诉记者,发展辣椒产业,不仅可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田间地头多是在家待业的妇女,发展辣椒产业为她们提供了就近工作的机会。”

2022年以来,杜木桥村坚持“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理念,瞄准辣椒种植技术门槛低、投资周期短、收益高、劳动力需求大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辣椒产业,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杜木桥村结合导师帮带制,把党员骨干和优质青年纳入到合作社,培训成为技术员后在生产中持续提供技术支撑,扩大了村里的“人才库”。

其实,除了杜木桥村,灵武市临河镇也积极引导辖区各村大力开展辣椒种植,如临河镇下桥村、临河村、甜水河村种植了玉荣三号线椒。目前,全镇种植辣椒总面积200亩,为群众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线椒成熟后预计每亩地产量约8000斤,市场收购价预估每斤1元到3元,平均一亩地能够收益1万余元,今年我们与一位四川老板合作,由他进行收购,预计线椒净收益达到20万元左右。”甜水河村党支部书记孙治介绍,甜水河村采取“种植基地+商户”模式,从育苗、种植到采收、销售,均会有农企人员指导和对接销路,既提升了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又消除了销售难的顾虑。下桥村则采取订单式种植模式,种植前和供应商签订了收购的协议,避免出现辣椒滞销的情况。

在灵武市临河镇二道沟村,“铁杆葱”成了农民致富的新希望。

“葱价近些年非常稳定,今年新种的葱每亩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二道沟村党支部书记范会表示,在种植“铁杆葱”以前,全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长枣种植、车辆运输与劳务输出。2021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47万元。而如今,有了“铁杆葱”的助力,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百万大关”。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壮大乡村产业、推进强村富民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用工业化、园区化理念发展农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202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29亿元,同比增长4.6%;第一产业增加值91.8亿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9元,同比增长6.5%,位居沿黄九省区省会(首府)城市第二位。持续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实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

挖掘发展潜力 幸福生活升级

在距离银川市兴庆区中心大约20公里处,有一座惠农渠桥,站在桥上向东望,就能看到兴庆区通贵乡司家桥村的新居和广袤的田野。司家桥村村前和银川城区连通起来的道路,叫兴庆路。站在兴庆路上西望,宽敞的沥青路笔直向前,开车从司家桥村出发,十五分钟就能到银川城区。而在过去,从司家桥走银川,得沿着一条不知名的土路,弯弯绕绕走上两个小时,才能到达。这条不知名的土路,慢慢铺上石子、沥青,20世纪90年代有了名字——孔司路,后来又经拓宽改扩建,最终成了现在的兴庆路。

如今走进司家桥村,你很难想象村民口中描述的昔日“破旧”景象。顺着驻村第一书记杨波指着的方向看,村头的稻香电影广场安静美好,村子主巷道“和谐大道”两旁,修建一新的小院整齐划一,围墙上的彩绘图案色彩鲜艳,“建设新时代美丽新农村”几个大字异常醒目。

村头的两座小院正在改造施工,杨波说,这两座小院改造完成后,将变成舒适的民宿。来村里的游客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看演出,出了小院后门,眼前是开阔的田野,“这里是我们村打造的集休闲观光及娱乐体验于一体的稻蟹乐园,这里的稻米和稻田蟹品质优良,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杨波指着远处“田园未来村”的牌子说。

通过努力改变生活的还有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的村民。今年5月,是惠哈卖搬到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的第5年,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努力,她把自己的小家打理得温馨漂亮,被评选为丰登镇润丰村新一届“美丽庭院”。

“搬到润丰村的时候,镇上和村上就帮我们把菜园的墙砌好了,我在菜园里种上了玉米、辣椒、西红柿、大葱,也种了几棵果树,蔬菜和水果成熟的时候,院子里特别漂亮。”惠哈卖说,尽管带孩子很忙,但她仍然坚持每天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洁净的生活环境。在她的带动下,7岁的大女儿不仅成了干家务的得力助手,还跟着妈妈学会了铺地膜、栽苗、浇灌。看着自己亲手打扫干净的庭院,也让她对生活更有信心。

2021年以来,银川市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落实自治区“四大提升行动”,把资源优势转换为富民优势,一步一脚印,深入挖掘乡村发展潜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高效融合,让移民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让城乡居民幸福生活不断加码,鼓足了乡村振兴发展后劲。

建立人才库 强化队伍建设

“想吃我们樱桃的网友们可以下单啦,错过可得再等一年。”近日,在金凤区良田镇园林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洋跟村干部禹亚倩正在直播间推介着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两三天时间,直播间光樱桃就卖了近万元,后面还陆续有订单。”李洋说。

针对农产品销售难题,金凤区积极探索创新“电商+助农+乡村游”模式,启动实施新农主播人才培养计划,重点从镇级网红、产业负责人、村居(驻村)干部等四类群体中靶向培育农村电商生力军,现已开展电商培训2期,受众150人次。同时依托辖区南北两镇“快乐田园”乡村文旅观光线路,积极从村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直播达人中培养乡村旅游引导人才,助力农旅融合发展。通过直播助农,金凤区发掘了一批懂直播、会带货的本土人才,让特色农产品变身“网红产品”,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为强化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银川市通过引进返乡人才、培养实用人才、用好新型人才、留下专业人才,充分激发人才专长,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深入开展“导师帮带”乡村振兴人才凝聚计划,通过产业推动、团队引领、项目依托等方式服务乡村发展。比如,围绕种植业建立200亩水肥精准灌溉示范点,协助农业企业实施“设施蔬菜精准灌溉施肥成果引进示范推广”项目;围绕奶产业推进蒙牛4500吨高端乳制品项目,实现奶牛存栏量和生鲜乳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6%、44%;围绕适水产业引进高校海水蟹(青蟹)淡化及养殖技术团队,开展南美白对虾套养青蟹养殖技术研发,形成“企业愿投入、技术能落地、人才留得住、产业有发展”的良好格局。

据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至今,银川市已吸引386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