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这条路,回响千年!

来源:绍兴发布   2023-07-10 13:24:27

千年诗路,回响千年。

再过不久,以“八八战略再深化 唐诗之路再出发”为主题的天姥论见学术研讨会将在新昌召开,届时全国各地的唐诗研究学者将在这里交流互鉴诗路文明。

“西有丝绸之路,东有唐诗之路。”千百年来,一众名诗人游览浙东留下诗篇,也留下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独特存在——浙东唐诗之路。今年是“浙东唐诗之路”正式命名30周年。1988年,新昌学者竺岳兵首次提出“唐诗之路”,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行文定名“浙东唐诗之路”。


(资料图)

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首倡地,新昌县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坚持保护传承利用并举,致力于建设诗路文化高地,打造“唐诗名城”。近日,小布走进绍兴新昌,沿着诗路古道,感悟山水与诗情交织的独特魅力,探寻诗路文化的复兴路径。

诗与人,跨越千年的共情

盛夏的新昌,绿水青山皆诗意。

鼓山脚下,鼓山书院修竹掩映,古朴幽静。这个夏天,千年古书院迎来一位“贵宾”——《唐诗之路研究丛书》。“这套书是专门为今年的学术研讨会准备的。”新昌县诗路研究中心何海玲自豪地介绍,书里有关浙东唐诗之路的很多内容是竺岳兵老师生前研究成果的拓展延伸。

诗路绵绵,诗风浩荡。竺岳兵与“唐诗之路”的缘分是跨越千年的诗路共情。“他第一次提出了‘唐诗之路’,为中国诗路文化研究开启了一扇门。”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今年90岁高龄的郁贤皓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结识竺岳兵。因为“唐诗之路”研究,两人结下深厚友谊。

那是1983年6月的一天,年近五旬的竺岳兵在杭州一家新华书店一页一页翻阅《李白丛考》,爱不释手。直到营业员走过来询问,才恍然想起自己已经站了好几个小时。最后他花了6角3分钱买下这本书。而书的作者正是郁贤皓。

当时的竺岳兵在一家国营单位工作,工作稳定,生活安定。然而,这本书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路径。他选择提前退休,把此后的几十年时间交给了诗路研究。

“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唐诗是‘检索’诗人来过新昌、来过浙江的关键‘数据库’。”在何海玲看来,竺岳兵就是蹚出诗路研究新路的第一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江南北,那是激情创富的年代。而竺岳兵却“沉”入浩瀚的唐诗海洋,在图书馆、在书桌前,用纸和笔一字一句“检索”与新昌、与浙江有关的“数据”,又用脚步丈量诗路,考证那山那水那人……在一众亲友眼里,他是“傻人”。

然而,正是这股傻劲,让竺岳兵执着于唐诗研究的艰辛跋涉,诗路研究也因而积淀起从无到有的学术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唐诗之路”从新昌走向浙江,走向全国。

1991年5月,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竺岳兵发表了《剡溪——唐诗之路》一文,正式提出“唐诗之路”,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1993年7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在新昌举行“‘唐诗之路’学术讨论会”,肯定了“唐诗之路”的学术价值、遗产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正式行文命名“浙东唐诗之路”。由此奠定竺岳兵“唐诗之路”的首倡地位。

因为诗路研究,竺岳兵结识了傅璇琮、郁贤皓、卢盛江等唐诗专家。竺岳兵的执着让他们印象深刻。郁贤皓曾动情地告诉记者,那时候没有电话,竺岳兵常给他写信问问题……关于唐诗的很多资料只有在南京图书馆才能找到,竺岳兵请他在南京图书馆“看书”、找资料……多年的鸿雁传书,两人结下深厚友谊。而当竺岳兵告诉郁贤皓他要把李白一辈子的行踪画成图、推动唐诗之路申遗的梦想时,郁贤皓更是心生激动,对这个来自新昌的乡土学者产生知己之情。

30余年中,竺岳兵撰写考证笔记约3000万字,手稿重达300多公斤。《唐诗之路研究丛书》的很多内容就来自这些手稿。它们记录了“唐诗之路”的诞生历程,也见证了跨越千年的诗路共情。

诗与路,联接古今的纽带

浙东唐诗之路,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文化古道。今天的浙东唐诗之路,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打造的全省四条诗路文化带之一,肩负高水平建设诗路文化带的引领重任。而新昌无疑是诗路文化带上一个重量级枢纽。

在新昌唐诗之路博物馆里,长长的碑廊记载了千百年来诗人们的足迹。历史上有451位诗人,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铺就了近200公里的翰墨诗路——“浙东唐诗之路”。漫游诗路,如入诗集。这诗,这路,包罗万象,引人遐思。

研究发现,以唐诗为主题和纽带的浙东唐诗之路,把多样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以诗歌形式有机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条独特的文化线路,荟萃山水文化、释道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等。做深做透诗路文化发掘工作,构建联接古今的对话平台,试点打造跨区域文化带……新昌不遗余力开展发掘、推广和建设工作。

创设研究氛围。继1991年竺岳兵先生主持成立全国首家民办唐诗学术研究机构——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后,2004年,新昌建成国内最早的唐诗之路权威网站。2012年,新昌县成立唐诗之路研究中心,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唐诗之路研究。同时,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为唐诗之路研究开发保护工作建言献策。2017年,全国人大代表陈爱莲向全国两会提交《建议“唐诗之路”申遗,创立“美丽乡村”浙东模式》的意见建议。全县上下形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家学者、企业家广泛参与的诗路文化研究与保护工作格局。

搭建交流平台。迄今,新昌已举办唐诗之路相关学术会议及研究活动10余次,并开展天姥山散文诗歌大赛、中国唐诗文化节、中国天姥山唐诗大赛等主题活动10多次。这些学术会议、活动,面向海内外,以“诗路文化”为敲门砖,打开古今对话通道,也让新昌这个山区小县,因“诗路文化”而日益闻名全国。

探索共建机制。以试点带动全域诗画天姥风景带建设,新昌县儒岙镇和回山镇率先破题。两镇联合打造“梦游天姥·唐诗之路”样板区,样板区总面积约88平方公里,包括2个美丽城镇、3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景区村、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大量自然人文资源。这是新昌诗路“串珠成链”、彰显诗路文化带魅力的新举措。

而随着《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的施行,更广更深的文化带建设工作在新昌与嵊州、台州等地协同展开,共同为绘就山水与诗情融合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注入能量。

诗与城,唱响复兴新篇章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诗仙李白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古流传,也奠定了新昌在浙东唐诗之路中的显赫地位。

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的战略部署,正式吹响诗路文化复兴的进军号。新昌全省首创编制《新昌浙东唐诗之路战略性规划》,着力探索诗路文化的“转化”“融化”“活化”路径。

2020年,新昌县委县政府发布《“浙东唐诗之路”新昌天姥山旅游区总体规划》。规划确立以“诗画风景·李白天姥”为主题定位,以“江南名山·诗路明珠”为形象定位,构建“一带五片、一环六线、双核七星”的旅游空间结构,引领全县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最近,一个关于纵深推进“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建设的未来五年建设意见正在筹划中,意见将确立打造“唐诗文化之城”的战略定位,明确“打造文化研究高地、建设文旅融合样板地、深化唐诗之路精华地”的三大目标,唱响诗路文化复兴新篇章。

“想念‘天姥连天向天横’的味道。”家住上海市区的罗红,每天下午打开“尚诗堂”的抖音号,这里正在直播她喜爱的山山水水,还有她爱吃的新昌炒年糕。尚诗堂,是新昌县千坑自然村一家民宿的名字。4年前,罗红和朋友结伴到千坑,在尚诗堂品尝了“诗意新昌碗·天姥唐诗宴”。让她念念不忘的是那碗名叫“天姥连天向天横”的炒年糕。

依托新昌本土特色资源,引入诗歌赋予其文化含义,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屋一桥、一茶一食……富有诗意,为“转化”成流量经济打开新空间。2019年7月,新昌首次推出“诗意新昌碗·天姥唐诗宴”,用唐诗命名了15道地方特色菜,是诗意转化的一个成功范例。

作为谢公古道的起点之一,新昌县儒岙镇会墅岭村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沿古道上天姥山,寻访李白当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足迹。如今,投资近千万元的会墅岭精品村项目已经启动。眼下的新昌,围绕“唐诗文化名城”,已然踏上“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民生为本”的融合振兴之路。像会墅岭村这样的小山村,正在被“诗”点亮。

天姥山不仅是一座山、一个景区,更是一个文化地标,传承弘扬诗路文化的高地。新昌,因唐诗而荣,因诗路而兴。

小布手记

因诗而“新”,任重道远

2018年11月,全国唐诗之路与天姥山学术研讨会在新昌举行,我专访了竺岳兵老师,这也是我最后一次面对面采访这位“诗路老人”。至今忘不了,采访快结束时,这位84岁的老人忽然笑着问我:“我想给唐诗之路申遗,你说我是不是一个疯子,很多人都说我是疯子,但是我就是热爱这个东西……”

“疯子”是竺岳兵老师对自己的自嘲。倘若没有“疯劲”,也许就没有浙东唐诗之路的今天,也就没有诗路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一个城市的发展高度,基于根与魂。只有守好根,铸牢魂,才能迸发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占据浙东唐诗之路显著地位的新昌,唐诗文化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保护与利用任重道远。

今天的新昌,是举国闻名的科技创新之城。为文化插上科技之翼,激发文化创造力和活力,促进两者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助推浙东唐诗之路申遗,助力新昌高质量发展,新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诗而“新”,因诗而“兴”。相信未来的新昌,一定因“诗”而更加浪漫、更加迷人。